小小钢琴家乐器行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 
新闻详情

理查德·瓦格纳 简介

理查德·瓦格纳 简介
2013年03月27日 名人名家, 钢琴名家 ⁄ 共 1590字暂无评论

理查德·瓦格纳

<a href="http://glgqw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3/03/wa.jpg" class="cboxElement" rel="example4" 1284"="" style="text-decoration: none; color: rgb(1, 150, 227);">wa


理查德·瓦格纳
威廉·理查德·瓦格纳(Wilhelm Richard Wagner,1813年5月22日-1883年2月13日),德国作曲家。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。前面承接莫扎特、贝多芬的歌剧传统,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,理查德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。同时,因为他在政治、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,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。
中文名:威廉·理查德·瓦格纳
外文名:Wilhelm Richard Wagner
国籍:德国
出生地:萨克森王国莱比锡
出生日期:1813年5月22日
逝世日期:1883年2月13日
职业:作曲家
主要成就:德国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
代表作品:《黎恩济》《漂泊的荷兰人》《汤豪舍》《罗恩格林》
逝世地:意大利王国威尼斯
类别:浪漫主义

人物生平

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,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,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,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,故瓦格纳提出“乐剧”的口号,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,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,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。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,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。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。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,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。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,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,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。可以说,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,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,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。除此之外,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,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,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,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,宣叙调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。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》,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,调性体系开始瓦解的标志。从此以后,“瓦格纳风格”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“先进”及非传统的代义词。为了实现自己在歌剧改革方面的理想,并将这一切呈现于世人,瓦格纳特地筹建了拜鲁伊特音乐节演出自己的作品。而这个音乐节到现在一直都吸引着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眼光。


理查德·瓦格纳头像

理查德·瓦格纳头像(4张)

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,当时他感动得流泪,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。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,无可否认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。瓦格纳的青年时期,其思想主要倾向于“德意志”,他受到费尔巴哈巴枯宁的影响,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,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。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,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,以及后来戈比诺(Arthur de Gobineau)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,晚年的时候,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。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,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,当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决裂后,又因为瓦格纳还是叔本华的信徒,所以尼采也就与他的友谊自然而然的决裂了。
[1
1878年1月3日,瓦格纳将《帕西法尔》赠送给尼采,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,并回赠自己的新书《人性,太人性的》,1888年,尼采写作《瓦格纳事件》和《尼采反对瓦格纳》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。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直是瓦格纳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护人,瓦格纳有多部作品是献给他的。而路德维希二世也是瓦格纳狂热的崇拜者,他以瓦格纳歌剧的内容为主题,修建了宫殿新天鹅堡,其内部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,描绘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》故事的挂毯,以《汤豪舍》故事设计的山洞和节日大厅,而且他计划将这一城堡作为礼物献给瓦格纳,当作歌剧《帕西法尔》的背景。他资助了瓦格纳修建拜罗伊特节日剧院,并且作为贵宾出席了开幕演出。


天气信息